家园共育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家园快车>家园共育> 文章

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带的人

发布时间:2017/5/31 10:54:49 作者:管理员 浏览量:1448次

“隔代教养”如今几乎成为一个“问题”词汇,提起隔代教养,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如临大敌,甚至是苦大仇深。很多父母都问过这个问题。这些问题,基于一个当今中国家庭普遍面临的客观现实:老人带孩子。老人帮忙带孩子的家庭,经常一方面无法离开老人的帮忙,另一方面又为了“老人带孩子”可能会有的诸多“隐患”而煎熬。

祖辈养育孙辈有时间和经验上的优势;但如果在隔代养育中越位、错位,那就会影响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啦!祖辈们在对第三代的教育中一定要合理定位,不错位、不越位,做好称职的配角,而不要越俎代庖。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只允许有一种价值观,一种声音,一个权威,那就是孩子的父母。

祖辈定位:“当好称职配角”

报告显示,目前隔代养育的模式大致有四种模式:日以继夜365天全天候模式;日进夜出,每天照看小孩约8小时模式;一周管5天、双休日送还子女的交接模式;爷爷奶奶与外公外婆轮换带养模式。

金奶奶和儿子住在同一个小区,为了支持儿子在事业上拼打,金奶奶尽责尽力做好自己的“钟点工”:每天早上七点去儿子家接班,烧早饭、带孩子、打扫房间……晚上七点,全家吃好晚饭,才完成一天的工作,将孙子“移交“给儿媳,带着疲惫“下班”回家,几乎每天都是“七出七进”。而宋奶奶从她的小孙子呱呱落地那天起,她便全方位进入角色。白天,她和老伴承担了儿子家全部家务,两位老人明确分工:老伴每天带小孙子去公园,宋奶奶则以“买、汰、烧“为主,应付每日三餐。晚上,为了让儿子和媳妇有更充沛精力投入工作,小孙子与俩老人同睡一室,经常夜里还得从热被窝里起来,照顾小孙子吃牛奶,换尿布……

如今,像金奶奶和宋奶奶这样祖辈养育模式的家庭屡见不鲜,但专家提醒,祖辈对孙辈的教育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父辈的教育。

父母与孩子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子关系,承担着谁也无法替代的教育责任和义务;而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感和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安全感是一种天然的情感关系,也是谁也无法取代的。

祖辈乐于参与,并不意味着父母的责任因此可以豁免,如果把对孩子的教育、抚养双手推给老人,是对孩子成长不负责任。

第一,要避免老人完全替代父母,与父母竞争孩子。

很多老人,在自己当父母的时候,也许未曾好好体会抚育孩子的感受,如今面对小孙儿,会不由自主地希望好好对待这个美好的小生命,以弥补自己曾经的缺失。可是,这种心态发展到一定程度,很可能会引发大家庭内部的矛盾。尤其年轻父母,一开始可能会很享受老人带孩子的轻松、惬意,很快可能就会发现,老人对孩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自己甚至完全插不上手了。于是,老人和年轻父母很可能为了争夺“主要抚养人”的地位而争斗。

为此,在邀请老人带孩子之前,就该明确,老人是来帮忙,主要的抚养人仍然是父母。跟老人做好约定,在大的原则性的问题上,请老人予以配合——当然,请老人配合也是有技巧的,那就是年轻父母首先要尊重老人。

第二,年轻父母要避免因忧虑引发的“补偿”孩子的心理。“补偿心理”的坏处在于,看不见当下这个孩子,看见的只是自己内心假想的那个脆弱的、受伤的孩子。所以,父母所“补偿”的,往往是孩子眼前并不需要的,反倒会干扰孩子的健康心理发展。

姥姥家与奶奶家教育需对接

小玲今年7岁,她的爷爷奶奶和她住在同一小区,但她不喜欢到爷爷奶奶家去,因为爷爷奶奶要对她管头管脚,事事都严格要求。一次她把一张废纸从窗外扔到小区的绿地,爷爷非要她下楼检起来,扔到废物箱。她喜欢外婆,尽管外婆住在很远,每星期日,她都会嚷着去外婆家,因为每次去外婆总会给她买很多零食,还给她零花钱也不唠叨她……

专家认为,祖辈与父辈,孩子的爷爷奶奶与外公外婆之间,两种教育观念,两种教育方法,虽然从不发生正面的冲突和碰撞,但投射到孩子身上,却是背道而驰的,这也许是一种隐性的冲突,带给孩子是一种迷茫和无所适从。

祖辈不宜越位为孩子“保驾”

王爷爷认为自己的儿子对孙子管教太死:每天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而按照王爷爷的观点,则是看电视没什么不好?于是,王爷爷成了小孙子的“坚强后盾”,他对小孙子说:“爸爸不让你看电视,爷爷给你看,爸爸如果要打你,爷爷我来打他!”一次,王爷爷竟当着小孙子的面,打了儿子一拳,孩子他爸只好忍气吞声,“打不还手”。

如果祖辈不能正确地自我定位,不管是错位还是越位,都必然会造成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的缺位。

“祖孙之间的过度依恋,会成为亲子之间沟通交流的障碍。祖辈时时处处干预父辈对其子女的教育,以教育者自居,甚至在孩子面前树立自己的个人权威,使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感和安全感受到削弱,从而成为亲子关系中的障碍。”

(此文来源于网络)

版权所有©江宁区东善桥第二幼儿园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第二幼儿园 电话:(025)86137706 管理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